在一些社交圈中,痛风被调侃成“吃太好才得的病”,仿佛是“享受过度”的标志。但在广州华康中医医院风湿科杜鹏医生看来,这种认知不仅片面,还可能让真正的痛风风险被掩盖。
“痛风不是吃顿海鲜就能得的。”杜鹏开门见山。他指出,痛风的形成是体内嘌呤代谢紊乱的结果,背后牵涉肾脏功能、体重状态、激素水平、饮食习惯等诸多因素。
尤其在气候湿热、饮食偏咸偏油的南方城市,痛风发作的几率明显增加。一些人以为“只要不喝酒、不吃虾蟹”就没问题,却忽略了甜饮、夜宵、熬夜同样会影响代谢效率,加重尿酸积累。
杜鹏特别提醒:“很多痛风不是‘大吃大喝’吃出来的,而是‘不知不觉拖出来的’。”比如久坐办公、水喝太少、长期高脂饮食、锻炼不足,都会让代谢系统变得迟钝,尿酸排出效率下降。
他提倡从“代谢改善”的角度看待痛风管理,而非单纯回避食物。保持体重在合理范围、戒掉宵夜和酒精依赖、建立饮水与运动习惯,是比“吃什么不吃什么”更重要的事情。
最后他指出,痛风不是“脸上挂不住的病”,而是对身体生活方式提出的一次“代谢警告”。早识别、早调整,远比忍着不疼重要得多。
发布于:广东省天载配资-杭州股票配资公司-北京炒股配资开户-配资炒股公司平台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